鄭成功的出生背景:
鄭成功,乳名福松,原名森,字名儼,號大木。祖先來自光州固始縣(今河南首潢州縣),而後遷至福建,再至廣東潮州,最後定居於泉州南安縣,其父親鄭芝龍因來往於中日之間經商,成為巨商,而後與平戶侯之家臣田川某之女(為鄭成功之母親)結婚,並於一六二四年(明天啟四年)七月十四日(陽曆八月二十七日)生鄭成功於日本平戶千里濱,一六六二年(明永曆十六年、清康熙元年)五月八日(陽六月二十三日鎮) 死於台灣台南,共活三十九歲。
鄭成功姓名的由來:鄭成功姓名的由來:
鄭成功於一六三一年與母親及幼弟前往中國。那時的明王朝正是奄奄一息,崇禎皇帝於一六四四年自盡,明朝宗室迅即在南京擁立福王,即位成為弘光皇帝。可是,鄭芝龍所支持的南京政權,抵擋不住清軍攻勢,僅維持一年而亡,鄭氏又在翌年一六四五年於福州擁立唐王為隆武帝。此時已廿一歲的鄭森去拜謁隆武帝,皇帝授言:「朕以無女可賜妻與你為憾。應勿忘朕、盡忠義」。並賜給明王朝的國姓「朱」,名字也改為「成功」,這就是「國姓爺、鄭成功」的由來。
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大業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大業:
清軍乘勢南進包圍福建,於一六四六年八月將隆武帝捕擄,以授官職為條件促鄭芝龍投降。雖經鄭成功反對,鄭芝龍於同年十一月答應投 降。但是清王朝背信反將鄭芝龍送往北京幽禁,其妻田川氏則受清軍凌辱而自盡。獲知此噩耗,鄭成功在孔子廟前燒卻象徵士大夫的儒巾及儒服,立誓曰:「即日起,決心不做讀書人,要做一個軍人,為君國及父母報仇」。得知隆武帝死亡的訊息,逃亡在廣東肇慶的桂王於一六四七年即位,並改國號為「永曆」。是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的永曆帝,被清軍追迫輾轉各地,一六五三年爵封鄭成功為「延平郡王」,於一六六一年亡故。明王朝壽終正寢之後,鄭成功及其族人仍繼續崇奉明朝的正朔「永曆」而不變,表示不承認異族滿清,立志「反清復明」。鄭成功後來顛覆荷蘭的台灣統治,遷移台灣,是為實現復興明王朝的計劃,結果給台灣帶來新的命運轉變。
鄭成功前進台灣:鄭成功前進台灣:
鄭成功轉戰中國各地,但是徒勞無功,終於一六六一年被迫陷入固守福建的廈門、金門兩島的窘況。此時,台灣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通事何斌、避債逃到廈門,對鄭成功陳述台灣土地豊饒勸其進攻,並獻上海圖。鄭成功將金門及廈門的守備交託長男鄭經,以何斌為嚮導,親自率領四百餘船隻及兩萬五千名將兵,同年四月首先佔領澎湖島,繼而將目標指向台灣。對荷蘭人抱著憤懣,尤其是郭懷一事件後敵愾心加深的台灣移民對鄭成功的軍隊表歡迎。鄭成功迴 避面臨海峽的遮蘭奢城,襲擊防備薄弱的「普羅民遮城」,輕易而得手。鄭軍更進一步包圍「熱蘭遮城」,因而荷蘭人籠城固守等待巴達維亞援軍。台灣長官一方面向巴達維亞求援,另一方面要求原住民支援。但是,由巴達維亞派來的援軍錯失時機,而原住民的支援尚未到達以前便被殲滅。結果,荷蘭於一六六二年二月向鄭成功投降,撤退至巴達維亞。由此荷蘭在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的統治終告結束。